关羽忠义勇字的故事有
狂微月 • 2023-09-19 08:01:47 • 0次
武圣关公忠、义、仁、勇、信、礼、智的故事,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关公文化彭允好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,希望对您有帮助
关羽忠义勇字的故事有1
忠的典故:降汉不降曹
公元200年,下邳失陷,关公被困上山,被张辽以“三罪说”劝降后,一直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。面对曹操百般拉拢利诱,关公“忠刘”之心坚如磐石。面对曹操派张辽的探问:“倘玄德已弃世,公何所归乎?”公曰:“愿从于地下。”这斩钉截铁的回答,充分表现了关公忠诚不二的决心。关羽不仅忠于刘备,而且忠于姓刘的汉朝正统,即被后人常常称道的“对汉之忠心”。曹操在许田围猎时,关羽曾因曹操有欺君凌上的僭越行为而有怒杀曹操之举,因刘备不允许而作罢。关羽自与刘备桃园结义后,心中念念不忘的是“我与刘皇叔桃园结义,匡扶汉室,虽赴汤蹈火,在所不辞”。此志坚如磐石,直到战死麦城,始终未渝,在投降曹操时,关羽所约三事的第一款就是“吾今只降汉帝,不降曹操”。可见“对汉之忠”是关羽一生尊奉和恪守的重要节操。正是关羽性格中这种“对汉之忠”“对主之忠”的品格符合历代统治者的需要,关羽才被塑造成一尊无与伦比的忠贞雕像。
义的典故:桃园结义
关羽在涿郡(今河北涿州)结识了刘备和张飞,三人志同道合,一见倾心,友爱异常,亲如兄弟。后世传说,刘备、关羽、张飞三人曾在桃园结义。《三国演义》则"演义"出他们的誓词:"虽然异姓,既结为兄弟,则同心协力,救困扶危;上报国家,下安黎庶,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。"这虽是小说家言,但由于符合了动乱频仍的时代中下层百姓的心态,所以影响巨大。后世好多农民起义,都效法结义的形式,来巩固队伍,加强团结。关羽也就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。从中平元年(184年)一直到死,关羽始终忠心耿耿地追随刘备,"随其周旋,不避艰险"(《三国志·蜀书·关羽传》)。为了这个桃园结义,关羽一生追随刘备,有难同当,有福共享,荣辱与共,终身不渝。
在关羽身上除了对刘备的这种特殊的“义”之外,还表现为朋友之间一般的人际交往之“义”。这种人际交往之义可包括“英雄识英雄”、“一诺千金”、“讲友谊、守信用”、“光明磊落、刚正不阿”、“恩怨分明”等内容和方面。
仁的典故:仁释黄忠
210年,关公领命取长沙,与老将黄忠对仗。黄忠马失前蹄被掀倒在地, 关公绝不趁人之危,反而喝道快快去换马来再分胜负,真是光明正大,亘古英雄难以比并。长沙守将魏延弒太守韩玄开城门投降时,关公且引领刘先主备入城亲访黄忠,黄忠于是归顺。
勇的典故:单刀赴会
公元215年,刘备取益州,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。刘备不答应,孙权极为恼恨,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、零陵、桂阳三郡。长沙、桂阳蜀将当即投降。刘备得知后,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(今湖北公安),派大将关羽争夺三郡。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,派鲁肃屯兵益阳,抵挡关羽。双方剑拔弩张,孙刘联盟面临破裂,在这紧要关头,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,不给曹操可乘之机,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。"肃邀羽相见,各驻兵马百步上,但诸将军单刀俱会"。双方经过会谈,缓和了紧张局势。随后,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,"割湘水为界,于是罢军",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。
信的典故:义释曹操
曹操占领江陵后,气势更盛,大有吞没"无立锥之地"的刘备和消灭江东孙权之势。这就发生了孙权、刘备联军大败曹操的著名的赤壁之战。十一月,孙刘联军在赤壁(今赤壁市赤壁镇风景区)大破曹操。关羽所率的一万精锐水军是刘备的主力,在这场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。后人为突出关羽"全交重义"的特点,演出了他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细节,至今脍炙人口。也反映了关公重诺守信,恩怨分明的人格魅力。
礼的典故:秉烛达旦
公元200年,曹操率众班师还许昌途中,欲绝关公与刘备之情,在驿馆安歇时,故意安排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于偏僻处。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守护,自夜达旦,毫无倦色。操见公如此,愈加敬服。在整个保护二位嫂夫人期间,关公始终把二位嫂夫人的安危作为最重要的事,严守礼之道德原则,对二位嫂夫人礼敬有加,堪称礼仪道德之典范。行为礼仪做得严谨而又刻板,无丝毫可指责的地方,曹操见此也颇为感动。不仅如此,关羽还将曹操赠送给他的美女和金钱都调拨给二位夫人,并躬身侍候,日日按时间问候二位夫人,完整而准确地尽到了一个臣子兼叔叔的职责。
智的典故:水淹七军
公元219年,樊城之战。庞德屯兵于山谷中,关公见山谷中隐屯军马,又遥见襄江水势湍急,遂差人堵住各处水口,待雨大水发,放水淹没樊城,随后不久,曹操七军尽没水中。由此看出,在关公充满传奇色彩的戎马生涯中,不仅武勇“绝伦”,而且富于谋略。
关羽忠义勇字的故事有2
裴松之在任中部侍郎时,宋文帝以陈寿撰写的正史《三国志》过于简略为由,要求他为《三国志》作注,以丰富原本过于简洁的史事与资料。于是,裴松之广泛收集原始材料一百五十多种,增加了原书中没有的内容,使字数变成了原本的三倍,成为了后世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的主要创作来源。
《裴松之注<三国志>》一书中除卷三十六外,还有15处提及了关羽,它们分散于不同人物的传记之中。有一些是为了衬托传主而进行简单地提及,但仍能从细枝末节中突出关羽性格的变化,增强人物个性。使关羽的形象更为丰富。
忠义品质的发展
“义,己之威仪也”。在现代社会中,义气多指“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。”关羽形象在历史长河中是不断变化的。关羽形象中“义”的特点在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中为人们所关注。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曾引证《蜀记》中的记载:关羽和徐晃是好朋友,经常在一起畅聊人生,但因为两人属于不同阵营,从不谈军事。有一天,徐晃在与关羽聊天时,突然对士兵下令:得到关云长头颅的人赏千金。关羽听了大吃一惊,他完全没想到徐晃会下这样的命令。在关羽心中这份友情是纯粹的。即使是两军交战之际,关羽出于对徐晃的义气与信任,仍不顾个人安危前去会面,足以展现关羽重“义”的品质。
而在这一时期,关羽的忠诚形象也出现了新的发展。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认同“忠义”是关羽性格的本质,并将这一品质不断强化。如裴松之根据《蜀记》的记载丰富了原本“权遣将逆击羽,斩羽及子平于临沮”的情节,详细叙述了孙权在活捉关羽后,想让关羽归顺于自己,成为抵御刘备、曹操的得力干将。但忠义的关羽怎么可能归顺于孙权?回想当初,曹操为关羽封官爵、赐锦袍、赏黄金与美女,依然没能收买关羽的心。孙权手下的谋士担心此类事件重演,怕关羽再次成为东吴的敌人,劝孙权杀掉关羽,以绝后患。在其他人眼中,关羽是一个极其忠诚与固执的人。他的意志不会被任何事情改变。裴松之补充了《三国志》中的记载。通过深入分析他人的对话,我们可以发现关羽对刘备乃至汉室都是忠心耿耿的。关羽即便是被敌人活捉,也不会动摇自己的坚定信念,突出表现了他为人的忠诚、信义。
在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卷三十六中,曹操在关羽化解白马之围后,一直担心关羽会离开。于是,他让张辽去试探关羽的真心。裴松之引注《傅子》中的话语,记载了张辽在谈话后告曹操时的矛盾心情,并说“羽受公恩,必立效报公而后去也。”这句话表现了关羽形象的两个方面:一方面,关羽深知曹操对他的尊重与重视,出于义气,想要报答曹操的恩情后再离开;另一方面,曹操给了关羽诸多好处,但关羽仍然对汉室忠心耿耿,想要离开曹营,与刘备一起为兴复汉室而努力。这种“忠义”是让人感动的。曹操作为一代奸雄,也被关羽的忠心所触动。裴松之认为“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,去不遣追以成其义”,这从侧面展现了其对关羽“忠义”品格的认可,使关羽的“忠义”品质更为突出,有利于强化关羽的“忠义”形象。
裴松之在为《三国志》作注时还引用了《吴书》中的一段话:肃欲与羽会语,诸将疑恐有变,议不可往。肃日:“今日之事,宜相开譬。刘备负国,是非未决,羽亦何敢重欲干命!”乃趋就羽。羽日:“鸟林之役,左将军身在行间,寝不脱介,戮力破魏,岂得徒劳,无一块壤,而足下来欲收地邪?”这段对话是从鲁肃的角度进行记叙的。根据《吴书》记载:刘备在平定益州后,孙权便命令鲁肃讨回长沙、零、桂三郡,但刘备不想归还,便派关羽驻守三郡,与东吴军队对峙。在剑拔弩张之时,鲁肃与关羽就三郡问题进行了谈话。在双方的对话中,关羽处处为蜀国利益着想,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表明不想归还三郡的决心。关羽在危急时刻仍能处处维护国家的利益,这一事迹使关羽忠于国家的品质得以彰显,也促使忠义成为关羽性格中的重要特点。
勇敢直率的增加
裴松之对《三国志》中的情节进行了适当地补充,使关羽的勇敢直率性格表现得更为明显,内容也更加详实。关羽作为五虎上将之首,一生都在疆场驰骋,英勇杀敌,战功无数。关羽的勇敢不仅表现在战场上,还可以通过其他细节表现出来。如关羽“刮骨去毒”一节就是关羽勇敢的最佳例证。众所周知,刮骨是疼痛难忍的,但关羽却能勇敢地忍住,丝毫没有惧色。这种敢于承受苦难的忍耐力,是关羽勇敢的众多表现之一。裴松之在塑造关羽形象时,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蕴含了无尽的意蕴。如“当破臂作创,刮骨去毒……时羽遍请诸将饮食相对,臂血流离,盈放盘器。”几句简单的话语,使关羽的勇敢形象呼之欲出。作为一代名将,关羽勇于征战沙场,敢于直面困难,具有无限魅力。在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卷三十二中,裴松之直接引用了《傅子》中“张飞、关羽勇而有义”的评价。
可见,裴松之是赞同这种说法的。“勇敢”是关羽性格中不可忽视的特点。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为罗贯中塑造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中关羽形象提供素材。
其实,关羽的性格中也有直率、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一面。这也是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中新增加的部分,让人耳目一新。据《裴松之注<三国志>》中《蜀记》记载:初,刘备在许,与曹公共猎。猎中,众散,羽劝备杀公,备不从。及在夏口,飘飘江诸,羽怒日:“往日猎中,若从羽言,可无今日之困。”备日:“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;若天道辅正,安知此不为福邪!”
根据《蜀记》记载:刘备在许都与曹操一起狩猎时,关羽曾劝刘备趁机杀死曹操,刘备没有听从。于是,关羽不顾刘备与自己的君臣之别在回夏口的船上指责刘备,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,勇敢地向主公进言,这是关羽勇敢直率性格的表现。在书中裴松之认为这件事是“故托为雅言耳”,并对此事件进行了分析:当时曹操和刘备一起狩猎,关羽如果想要杀害曹操,那势必会伤害到刘备,因此刘备没有采用关羽的意见。裴松之认为这段记载是陈寿对关羽形象的“美化”,让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事情的真相。其实不然。
关羽一心为汉室着想的勇敢直率性格,以及他与刘备情同手足的交情,促使他完全可能做出敢于进谏的事情,这也是符合关羽形象的。裴松之通过引用其他著作中的事件,对关羽形象进行补充,增加了关羽的勇敢直率性情,为后人了解这一阶段的关羽形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。
莽撞性格的点染
遇事稳重是每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或军事家都希望具备的素质,然而不能人人如愿。关羽尽管在很多方面拥有优秀的才能,但他并不是一个“完人”,在一些方面存在不足。性格莽撞就是关羽的缺点之一。关羽性格直率坦荡,很多事情一旦发生,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,便急忙做出判断,由此促使他性格莽撞,办事缺少深谋远虑。当然,这样的性格特点势必会对他造成不利的影响。如在《裴松之注<三国志>》卷三十六中,裴松之引用《山阳公载记》中的内容描述了关羽对马超的态度:超因见备待之厚,与备言,常呼备字,关羽怒,请杀之。备日:“人穷来归我, 卿等怒,以呼我字故而杀之,何以示于天下也!”
马超刚刚归顺刘备时,做事非常狂妄。他与刘备聊天时经常直呼“玄德”,很不礼貌。这件事让关羽和张飞非常生气。关羽认为:堂堂的蜀国主公,怎容许一个降将如此不敬,便要乘机杀掉马超。但刘备及时地制止了关羽,并说道:“马超归顺于我,你们因为他直呼我的字就要杀了他,那天下人要如何看待这件事”。通过两个人的行为对比,刘备的稳重与关羽的莽撞形象同时呈现在读者面前,让读者了解忠义威武的关羽不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优点的人,也存在性格弱点。
在《吕蒙传》中通过吕蒙与周瑜的对话,体现了关羽的的莽撞性情。 蒙日:“斯人长而好学,读《左传》略皆上口,梗亮有雄气,然性颇自负,好陵人。今与为对,当有单复以乡待之。”
吕蒙作为三国时期吴国的谋士,在与鲁肃的交谈中,准确地评价出了关羽的性格。也正是如此,他才顺利击败关羽,为东吴立下汗马功劳。而关羽“性颇自负”的性格造成他遇事比较莽撞,往往意气用事,不能思考周全后再行动,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。
在《裴松之注<三国志>》中,裴松之引用了《典略》中关于关羽的记载:羽围樊,权遣使求助之,敦使莫速进,又遣主簿先致命于羽。羽忿其淹迟,又自已得于禁等,乃骂日:“格子敢尔,如使樊城拔,吾不能灭汝邪!”权闻之,知其轻己,伪手书以谢羽,许以自往。
这几句话突出强调了关羽的莽撞性格。关羽在包围樊城时,向孙权寻求帮助未果,心中满是愤恨。他又因刚刚消灭了于禁的兵马而实力大增,痛骂来使以发泄心中的不满。关羽的莽撞性格直接引发了孙权对关羽的不悦,导致双方矛盾激化,为刘蜀带来了更多的敌人。长此以往,这种性格不利于关羽未来的发展,造成了他最后的悲剧结局。
关羽忠义勇字的故事有3
关羽被《三国演义》描述为一个忠义勇的英雄,而且不好女色;后代的统治者根据其政治需要,一步步把关羽神化为武圣、财神。
那么,史实中的关羽,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?
史实中的关羽:真义勇,但忠吗?
关羽的忠义勇,是说他为了保护二位嫂夫人,不惜屈身降曹,最后带着二位嫂夫人千里追寻大哥刘备。这个过程中关羽展现出了忠义勇。
而史实中是什么样呢?
史实中的关羽是被曹操活捉的。
在《三国志》关羽传中有六个字,“曹公擒羽以归”;在《先主传》中则稍微详细了一点,“五年,曹公东征先主,先主败绩。曹公尽收其众,虏先主妻子,并禽关羽以归。”刘备被曹操打败,逃走投奔袁绍去了,刘备的老婆孩子和关羽则被曹操活捉了。
关羽则在曹营中留了下来,被曹操封为偏将军。
后来,关羽离开曹营,先主传中只有六个字:“关羽亡归先主。”《关羽传》只有一句话:“羽尽封其所赐,拜书告辞,而奔先主于袁军。”
当然,关羽在曹营中也是为曹操立过功的。曾经阵前斩了袁绍大将颜良,为曹操解了白马之围。
至于关羽保护刘备两位夫人逃走,史实中没有提到。
从上述史实中我们可以发现:关羽被曹操活捉,然后投降了曹操,听曹操号令;之后为曹操解围,算是报答,最后离开曹营寻找刘备。
关羽对曹操表现出的“义”,是小义;曹操给封赏,关羽立功报答。而关羽最终不愿跟随曹操,依然去追寻刘备,这是大义。
关羽的勇,那是真勇。关羽能于两军阵前,单枪匹马进去把大将颜良斩杀,这一般人做不到。
那么,关羽的“忠”呢?
关羽投降曹操,这个史实无法抹杀,但我们也不该苛求关羽。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头,天下大势不明朗,随随便便战败了就抹脖子自杀,恐怕也不能算忠,只能算“愚”。因此,对于关羽的忠,要放到当时的背景里看,不能用后世儒家要求臣子被俘后一死才能算尽忠的要求看关羽。
史实中的关羽:好色吗?
魏晋时期,蜀郡人常璩写了一本《华阳国志》,内容有巴志、蜀志、汉中志、南中志,其中有历史人物和事件记录。常璩在《华阳国志》卷六《刘先主志》中说到了关羽的一个事情:“时秦宜禄为布求救于张扬。羽启公,妻无子,下城,乞纳宜禄妻。”大意是说,关羽向曹操请求,攻下城池后,要把吕布将领秦宜禄的老婆收为妻,因为关羽现任老婆没给他生儿子。
裴松之在《〈三国志〉注》中引《蜀纪》中的内容说:“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,关羽启公,布使秦宜禄行求救,乞娶其妻,公许之。临破,又屡启于公。公疑其有异色,先遣迎看,因自留之,羽心不自安。此与《魏氏春秋》所说无异也。”
这个大意是说,关羽提前请求曹操答应他娶秦宜禄的老婆,在即将破城的时候,又向曹操确认了一遍。结果呢,曹操怀疑这个秦宜禄之妻是不是特别美啊,就派人接过来先看看,一看真是天下绝色,结果曹操自己留着了;关羽开始心里不安。
当时有三部史籍都谈到这一情况,并且说法大致相同,可以确认关羽在战前索要秦宜禄妻子的事基本是真的。
关羽战前向曹操要秦宜禄妻子,很可能之前见过秦宜禄的妻子。关羽以自己老婆没有生儿子为由向曹操提出要求;但这显然不是真心话。因为关羽无法确定秦宜禄老婆就一定能生儿子,这只是一个掩人耳目的借口,关羽其实是看中了秦妻的美色。
结果关羽弄巧成拙,一再向曹操提出这个要求,最终引起曹操的注意。
曹操是关羽非常欣赏的,一心想要拉拢他;现在竟然为了一个女子而横刀夺爱,可见这秦宜禄之妻的姿容绝非一般。
这些史实说明,关羽恐怕是很好色的。但是在秦宜禄之妻这件事上,因为无法与曹操相抗衡,最后只能放弃了。
史实中的关羽:善于处理内外关系吗?
我们从《三国志》关羽传中能看出相关问题。
第一条,关羽爱跟内部同志争虚名。
马超很能打,威名很盛。在刘备围攻成都刘璋时,马超从汉中赶来屯兵于城北,成都城中人都因为马超威名而惊恐,不到十天的时间,成都军民就崩溃了,刘璋随即开城投降。
威名太盛,结果惹得关羽不服。关羽在荆州写信给诸葛亮,说要回去与马超比一比高下。
但是,诸葛亮哪容这种事情发生,就在回信中说,马超只能与黥布彭越这类武夫相比,怎么比得上你关羽美髯公绝伦逸群呢!一顿猛夸,才化解了关羽争虚名之心。
第二条,关羽处理与部下的关系失当,导致荆州内部生变,成了丢荆州的重要一环。
关羽平时就看不起糜芳和傅士仁两位,等到关羽出征时,这两位的军资供应有时又出现短缺和不及时。
关羽当即就说狠话“还当治之”,说我回去之后要治他们的罪。其实这种话和不满都不能流露出来,否则在那种生死攸关的军事斗争场景下,人心中会愈发恐惧。
关羽这些话传到糜芳和傅士仁耳中时,加剧了这两位下属的离心力。当孙权对他们进行诱降时,他俩立刻答应了。
这样,孙权轻易打开了关羽的后方大门,关羽让自己腹背受敌。
第三条,关羽不懂得如何处理与孙权的关系,结果勾起了孙权的仇恨,使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。
关羽进攻襄阳和樊城,吓得曹操要迁都避开锋芒。但司马懿蒋济等人则建议:反正江南也不在咱们手里,咱们把江南都许诺封给孙权,让他发兵从背后攻打关羽。
孙权此时多少还有点念及孙刘联盟的关系,就先派人为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。这其实是一种试探,如果刘备方面顾及联盟关系,那么即使不许,也会有合理的理由,以及一定程度上维护对方面子的举措。
但是作为刘备集团的当事人关羽,却什么都不管不顾,关羽则大骂孙权的使者,不同意。
从三国志的记载看,关羽没给任何的解释,也没给孙权任何台阶下。
这下导致孙权大怒,终于下定决心与曹操联盟,要夺取荆州。
荆州作为直接与孙权集团接壤的地方,关羽担负着重大的外交责任。他的这种做法,最终恶化了孙刘联盟关系,导致荆州丢失。
小结一下,从上述三个反面看,关羽自身性格上存在问题,情商大致上不及格,或者说不适合担任这种级别的领导。关羽处理内部关系和对外关系不善,导致自己兵败身死。
结束语
史实中的关羽,有义、有勇,忠嘛,不能强求,大约算及格吧;好美色,政治水平不及格。
但是,经过演义的发挥,以及后代统治者塑造人物引导舆论的需要,关羽变得忠义勇俱佳,不爱财、不近女色。
对于真实的历史与演义神化,我们读者要注意区分。
(完)
以上是凌烟阁论史今天的原创首发文章,欢迎你点赞、转发、评论、关注,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。
相关推荐
发表评论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uav2pb0@163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